【整理】梁寧。產品思維30講

Learnhu
65 min readFeb 25, 2018

--

01發刊詞|產品能力是每個人的底層能力

  1. 產品能力就是訓練一個人:判斷信息,抓住要點,整合有限的資源,把自己的價值打包成一個產品向世界交付,並且或得回報。
  2. 從一個普通人,到成為一個產品人的過程,其實就是一個人學習建立認知框架的過程。
  3. 產品的人生就是天天被打擊。既然這就是生活的常態,放下擔心,你會在打擊中變得健壯。
  4. 產品人的一項基礎能力:抗挫折、抗打擊的能力。
  5. 做一個產品人,我們只認一條「用戶驅動」

五大模塊:

  • 看到用戶傾聽用戶判斷用戶:怎麼去觀察,怎麼去判斷
  • 怎麼能夠與用戶建立連接:如何建立一種系統能力,以此去向用戶交付一種確定性
  • 在用戶的交互反饋中去迭代和優化:如何建立交互能力,接著在不斷的連接與迭代中,深化你和用戶的關係

三個能力:

  • 發現痛點、找到破局點的敏銳之眼
  • 動手優化、著手改變的行動之手
  • 洞察人性的同理心,懂得自己與用戶,懂得產品上每個細節給到人的滿足感、確認感和依賴感

02用產品經理的視角來看人

在開始長期關係之前,如何有框架地去觀察一個人,進行是否適配的判斷,是更關鍵的。

情緒一定會被你最有感覺的那個點牽制住,所以就會有強烈的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。並且在你沒有強烈感受的那些地方,還會有大面積的認知盲點和思維遮蔽。

人和產品的五個層次:

  • 第一層:感知層。一個產品的外觀。你拿到它,它設計的美不美,質感怎麼樣。一個人的樣子,他的樣貌、舉止和著裝。有一部分是天生的,一部分其實是角色化的產物。
  • 第二層:角色框架層。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角色裡,並且被角色馴化。大家上班都是基於角色在做彼此的交流。

以上屬於淺層關係;以下屬於深層關係

  • 第三層:資源結構層。包括一個人的財富資源、人脈資源及精神資源,每個人都不一樣。
  • 第四層:人的能力圈,包覆在第五層存在感外的一層。如果一個人的存在感滿足了,其實他的能力圈就不會再擴充了。擴充能力圈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,如同獅子為了生存去獵殺其他動物一樣。
  • 第五層:一個人的內核,就是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。存在感之於人就好像生存之於動物一樣,是觸發情緒和推動行動的開關。所以一個人為什麼奔波、焦慮、不安、算計?其實是因為他的存在感還沒有被滿足。一個人是為了不斷地強化自己的存在感,在左衝右突裡擴充了自己的能力圈。

所以,如果你明確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存在,你就會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能力圈,改變自己的資源,然後甚至改變自己外在的樣子。

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適配另一個人的成熟產品,你需要看到的是一個人能夠持續讓自己變化的內在的動力。然後在漫長的不確定未來裡,明確你們兩個是不是能夠一起擁抱不確定,擁抱變化,在變化中變得成熟,彼此適配。

深度關係

人生重要的天份是持續快樂的地方。每個人都沒辦法拒絕自己真實的快樂,會情不自禁地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花時間,不知不覺地放一萬小時在那裡。然而,成就最高的那批人,他們還有一個比快樂更重要的天份 — — 痛苦。

  • 有人受不了自己不被人圍繞著需要的痛苦
  • 有人受不了自己不是注意力焦點的痛苦
  • 有人受不了其他人在他前面、在他上面的痛苦
  • 有人受不了“我想要的那張椅子上坐的不是我”的痛苦

向上爬、嚴格自律、殫精竭慮…日復一日,委實不快樂,但是驅動他們的是痛苦。巨大的痛苦,讓他們無法停下來。

普通人:快樂沒有那麼強烈,痛苦也沒那麼巨大。所以他們的人生會在既定的軌道上相對平穩地運行,而不會被快樂和痛苦牽引撕扯。

一技之長的人:他在沈下來做某件事的時候,他不厭其煩,樂在其中,完全不理會別人的詫異或不理解。

傑出的人:如果他想要的,他得不到,他就像萬蟻噬心那樣痛苦。犧牲什麼都可以,他必須得到他要的那個東西。

所以,要想和一個優秀的人在一起,就要懂他真實的快樂,懂他真實的痛苦,並且給予他能量

唯有回到戰場,回到夥伴身邊,拿起武器,繼續準備作戰,才能讓他緩解焦慮。能贏與否,天知道。但是,他們在做準備,他們在做事情,他們在一寸一寸前進,這一切的動作裡,他的痛苦才能得到慰藉。

這就是人與人關係的深淺遠近

兩個人能否建立深刻的關係還是取決於,他是否能懂對方的痛苦,兩個人交換了多少能量,交換了多少靈魂。

很多人一生關係裡,最大的痛是與父母的關係。當父母不能理解子女的快樂,不能理解子女的痛苦,只會向子女提出一些角色化的要求,那種生生疏離的痛苦,其實並不是一起吃一頓年夜飯可以慰藉的。

精神資源

為什麼家庭環境對人一生對影響,遠大於他在學校裡收到對教育?因為,家庭與家教,給了一個孩子影響他一生對做事習慣與精神資源。精神資源將形成他的精神結構。精神結構會主導他一生的好惡感與羞恥心,他的願望、夢想與恐懼,從而影響他後來所有的決定。

第一模塊 — 同理心

03同理心訓練:怎樣理解愉悅與不爽

我們作為一個產品人,為什麼要對情緒這麼重視?因為用戶是無法像專業的產品經理那樣,分層次說出他的體驗的,他能展現的就是用戶情緒。

最基礎的生物性情緒: 愉悅、不爽、憤怒及恐懼。

我們的產品工作,以及我們很多的重要觀察與洞察,幾乎都是圍繞「滿足」這個詞展開。

滿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詞,它也是你可以用來衡量很多東西的刻度:

  • 一個產品好不好
  • 你和一個人的關係好不好
  • 你對你自己的認識

愉悅就是被滿足

生物的本能就是生存,所以它的操作系統,驅動它一切行為,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。人類不單純作為生物性的存在,還需要精神上的存在,更是社會性的存在。我們還需要在社會關係中被確認。你感受到別人的善意,自己被理解,自己被接納,自己被尊重,自己被重視。這些都是存在感被滿足,都會愉悅。

需求被滿足,這種感覺叫愉悅。

一種繃了很久的需求,突然間被滿足了,這種感覺叫「爽」。

玩遊戲時,是微小的愉悅感(例如:即時反饋的經驗值提升),和繃了很久的需求,突然被滿足的爽感(例如:破關及挑戰)。加在一起,這種確定性的滿足就會成癮。

如果人沒有滿足預期,或者人本來在一個滿足狀態,突然被剝奪了,這也是不爽。這個狀態的形容詞,生氣、煩躁、痛苦、厭倦、悲傷、煩惱及茫然等等。

做產品,是通過產品建立人的關係,通過產品來服務人,本質就是用戶是否通過你的服務得到了滿足。

滿足是度量產品、人與人關係的刻度。【滿足】、【愉悅】和【不爽】這三個詞,你可以度量一個產品到位不到位;你也可以度量,你和一個人的關係;你還可以用這三個詞來深入探索你自己,認識你自己。覺察一下自己,是不是有一件事,你可以不厭其煩地一直做下去?這就是上帝給你初始化的操作系統的密碼,你不厭其煩的地方,就是你的天份所在。你會對某些東西感到愉悅,這個東西持續給你滿足感,你可以一直花時間在這裡,不厭其煩。時間久了,其實你就會與眾不同

優秀的人才有:敏感不能忍動手優化的能力。

所以,你吸收誰的營養,你就變成誰。

你靠什麼滿足你,你就會成為它的樣子。

什麼東西持續滿足你,什麼東西永遠讓你不爽,這就是你的命運。

04同理心訓練:怎樣理解憤怒與恐懼

憤怒和恐懼是同生一對感覺,都是來自於被侵犯。

憤怒,就是感覺自己的邊界被侵犯。人的邊界,就是自己的存在感的邊界。

一隻貓在自己的領域裡,來了另一隻貓,邊界被侵犯,這隻貓會憤怒;如果來的是一隻老虎,貓就不憤怒了,它會恐懼。

如果你仔細去分辨,不同的人,憤怒和恐懼的點也不一樣。英雄人物在常人會恐懼的點,他體現為憤怒。

本質上,憤怒、焦慮及羞恥感其實都是一種恐懼。焦慮來自對恐懼的想像。因為是想像,所以無從逃避,是一種持續的恐懼,就會內化為焦慮。羞恥感來自對社會評論的恐懼。

恐懼是我們觀察人和產品,非常重要的點。

恐懼是邊界

恐懼會困住一個人的手腳。當你很努力地想說服一個人,去做一件你看起來非常正確的動作時,對方不動,不是道理他不懂,而是他內心有恐懼,但他不願意告訴你。看到一個人的恐懼,基本上就知道他的邊界在哪裡。

恐懼是動力

甚至比愉悅的動力更強勁

面對一個人,如果他在工作上,既沒有愉悅,也沒有恐懼。基本上可以判斷,他在這件事上不會有什麼成就。

恐懼是痛點

要麼做一個讓人愉悅到爆爽的產品,要麼做一個可以幫人抵禦恐懼的產品。

每個人的痛點都是他的恐懼

出於對生存的恐懼,醫療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場

如何找產品的接入點或者怎麼改變自己的人生?直面恐懼

05同理心訓練:產品要順應用戶潛意識

大量溝通能力強、長袖善舞的人,比如優秀的銷售人員、BD人員,很難成為優秀的產品經理。

用戶就是普通人,他們不會像產品經理一樣,有一個思考框架,知道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感受和體驗。作為一個用戶,他的表達是混沌的、完全沒有條理的。

為什麼用戶會口是心非?用戶研究到底要怎麼做?

人會基於自身所處的角色、所在的場景和個人的認知判斷,選擇性地說一些他覺得正確的話。但是,在這個場景中所謂「正確的話」,並不代表這個用戶真實的選擇。

不要被用戶的言辭迷惑,而要想辦法看到用戶的真實選擇。

好銷售和好產品經理的區別

好產品經理的開端

  • 體會各種人的情緒與潛意識
  • 不被一個人基於角色交流而說出的言辭所迷惑
  • 看到人基於潛意識流露的真實選擇

好銷售擅長的是打破防禦

  • 銷售人員要充分調度自己可以呈現的所有資源:自己的外貌、儀態;產品包裝,價格折扣
  • 從用戶意識層面,讓用戶認為自己獲得了專業服務,而且賺了便宜
  • 從用戶潛意識層面,再抓住用戶心理上小小的滿足或不安,打破用戶的防禦,說服用戶,促成用戶的選擇

一個好產品經理,則是根本不讓用戶啟動防禦。

一個產品如果引發用戶啟動意識,讓用戶思考,某種意義上,就是在推開用戶。

因為,意識即防禦

所有的思考,其實都會讓你產生顧慮。讓用戶思考,就是讓用戶戒備。一個不會說話的產品,根本沒有消除戒備的機會(馬化騰推薦:Don’t Make Me Think)。

對用戶防禦的態度和敏感度,也是好銷售和好產品經理的區別。

好的銷售人員都是有攻擊性的。他的工作就是要突破別人的防禦,他們對突破別人的防禦是有成就感的。好的銷售非常懂得在與人直接溝通中,如何適當地給對方壓力,抓住對方意識與潛意識的抓手,說服對方。

產品是被動的藝術

優秀的產品經理根據數據看到人們在獨處時,在沒有壓力的狀況下,潛意識流露而做出的自然選擇。他們對用戶的行為不評斷、不教育,最多就是柔性地引導,多半的時候只是默默響應和持續地服務。

快手的宿華曾經說:「讓產品自然生長,不要去碰用戶,不要去打擾他們,讓他們自然地形成一種互動關係。」

作為靜態的產品,其實是沒有機會說服用戶的。所有讓用戶思考、琢磨一下的產品,其實都是給自己抬高門檻,降低轉化率。

一個產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戶潛意識下的選擇。

熟悉的感覺就是潛意識裡覺得安全的感覺,這樣就不會觸發防禦。

有志於做產品的人一定要花時間去研究潛意識。

【催眠】這個詞其實源自德語,本意是「繞過防禦」,做產品的人應該系統地學習。

  • 微笑是一種催眠,因為它會讓人放下防禦。
  • 重複,是非常重要的催眠,這是我們生活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。

如果你為一個集體做產品,需要研究集體人格

人做一個動作,也許是意識判斷,但是70%是潛意識的選擇。

意識清醒達成交易的唯一方式,就是讓對方清晰地感覺到【佔了便宜】

但更多的時候,在意識沒有啟動之前,人已經基於潛意識建立了判斷,並做出了行動準備。

作為一個產品經理,要做的是就是不讓用戶啟動防禦。主觀過強的產品經理,非常容易犯想當然的錯誤。

要做一個擁有大用戶量的產品經理,你會看到的是【人欲即天理】,要尊重人欲

所謂的用戶調研,就是清空自己,接納別人的世界觀。

06認清人的本性,理解角色化生存

集體人格

集體就是一堆角色

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是角色化教育。角色化教育的目的,訓練你成為我需要的那個角色。

孔子他給了中華民族都寫了角色說明書: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、夫婦

在角色裡,你是什麼樣的人,你的感受是什麼,這些是不重要的。重要的是,角色要求你成為什麼樣子。

當我們都被角色訓練好,收斂自我,進入一個同質化的殻裡,我們就成為一個集體,就會呈現出來一種集體人格。

如果你的產品的使用對象是一個「個體」,那你必須要拋棄對個體角色化的刻板印象,而把對方當成一個完整的、鮮活的人,去做用戶研究

但是如果你是在給一個特定的集體做產品,那麼其實你應該充分研究這個集體的集體人格、共同記憶和核心觀念。產品必須精準地投放給屬於這個集體的人,而不屬於這個集體的用戶,即是無效用戶。

集體人格是怎麼形成的?我們是怎麼被訓練成為角色的?

我們被教育的過程,主要有五個關鍵動作:

  1. 確定目標:這次教育或培訓的目標是什麼,要樹立一個什麼樣的觀念
  2. 建立恐懼的邊界:沒有做被希望的事情就會被懲罰
  3. 放入清晰的標的:正確的動作只有一個
  4. 給予紅利,然後讓它產生路徑依賴:做出正確的行為就會被獎勵
  5. 不斷重複:重複是動作的關鍵,重複還可以樹立榜樣。

經過上述步驟,我們就會產生角色化行為

角色化行為的目的,便於管理,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,工作所受的培訓,目的只有一個,便於被管理,所以教育是反人性的

教育是反人性的

我們為什麼要受教育?教育是按照人類對社會的美好期望來教育你,換句話說,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。比如,《梁祝》裡至死不渝的愛情、《三國演義》同生共死的友誼,會教育我們愛情、友誼就應該那樣。

產品經理應該如何看待角色

初級的產品經理會用「應該」。他們認為用戶應該這麼做。比如一個母親就應該如何,母親其實只是一個角色。只有在很大的壓力下,人才會按照角色行事

微信之父張小龍認為:「好的用戶體驗,目標就是做到自然。」

自然和角色化是相反的兩個詞。

例如:iPhone的開鎖,及手機上的圖片縮放就很自然,因為觸摸是人的天性。

人其實只有在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,才會去扮演角色。除非你能給他的壓力非常到位,否則就不要對他做角色化預期。所以,基於角色化預期其實很難和人互動。不管是在生活中真實地與人互動,還是通過一個產品與人互動,你都很難基於角色化預期做到。

人是因為訓練和壓力才成為角色的,而集體就是角色的聚集。如果你希望用戶在很放鬆的情況下,自然地使用你的產品,或者你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鬆愜意相處的伴侶,那麼你就要放棄對人的理想化、角色化預期,去認識並接納那個在「角色」下面真實的人。

角色化生存就是我們真實的生存處境,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認識、溝通與交互,你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感情。

07自我與自律,哪一種更貼近產品精神

做產品經理的人善於感知,能在已經有結論的地方建立新觀點。而做其他管理的人更善於邏輯推理和總結歸納。

右腦:擅長觀察發散的思維方式

  • 感受力強
  • 能在別人已經有結論的地方,建立自己的新觀察,並且不太喜歡聽已有的邏輯
  • 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,能激情地表達自己,具有人格魅力

左腦:邏輯歸納的思維方式

  • 邏輯能力強、時間觀念強,同時感受力差
  • 不敏感和不情緒化,整個人體現為情緒穩定,甚至刻板
  • 更容易根據規則調適總自己,更自律,更容易角色化

自我的人更適合做產品

因為創造力是自我的延伸,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。創造力要求對自我有極深的體察和釋放,但控制力是自律的體現,是社會化的產物,是對別人的體諒與遷就。

人長期關注什麼,就會認為什麼東西更重要

  • 自我的人關注我喜歡什麼,長期關注的就是自己,所以必然自私
  • 自律的人關注什麼是對的,長期關注的是外部的邊界和規則,所以這類人有克己奉公的精神

找到自己,接納他人

靠愉悅驅動的人,往往自我;靠恐懼驅動的人,往往自律。兩者都會催生非常優秀、非常成功的人。

每個希望成大事的人,都需要想辦法接納與自己完全相反的那個人,讓他成為你親密的合作夥伴。

第一模塊總結

我們內在的愉悅、恐懼、潛意識與集體人格,共同形成了我們自己。當你要認識一個人,或者要做一個產品時,你要思考自己到底要在哪個層面下功夫。

你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內心,看到自己的愉悅與恐懼,看到自己的天份,看到用戶的愉悅與恐懼,了解他們的潛意識和集體人格,不要觸發他們的防禦。

這就是你的起點

第二模塊 — 機會判斷

08機會判斷:點線面體的戰略選擇

你努力工作,你還是一個點。一個月或一年的工資,只是一個點努力的成果。

騰訊股票與北上廣房子的收益,是因為這個點附著於一個快速崛起的經濟體,這是一個線型週期的結果。

對於做投資來說,需要先選擇某個正在崛起的大型經濟體,接著去找一個領域,投它的成長週期。

普通人和富人的區別是什麼?

普通人勤懇努力、斤斤計較,他在意的是每一個當下的點,而任何一個點都不會產生過多的收益。

如果要成為中產,至少要獲得一次線型週期的收益。

如果要成為富人呢?就要借助面和體的崛起

在做選擇的時候,要看到你切入的點是在一條什麼樣的線上,這條線在一個什麼樣的面上,以及這個面又處於一個什麼樣的體上。

所以,點線面體的戰略選擇非常重要。再怎麼優化產品、提升效率,一旦點線面體選錯了,都是白搭。

當面要打架的時候,點就有機會。面一定會給點讓渡最大的利益

當你想做一個產品的時候,入手只能是一個點。要想清楚,它附在哪個面上?這個面在和誰競爭,它能如何展開?這個面,是在哪個經濟體上?這個經濟體是在快速崛起,還是沈淪?

悲催的人生,就是在一個常態的面上,做一個勤奮的點。

更悲催的人生,就是在一個看上去常態的面上,做一個勤奮的點,你每天都在想著未來,但其實這個面正在下沈。

最悲催的人生,就是在一個看上去常態的面上,做一個勤奮的點,其實這個面附著的經濟體正在下沈。

如果一個人一生,從來沒有享受過一次線型週期的成果回報,這就叫窮人勤奮的一生。

09機會判斷:怎樣找到有勢能的趨勢

求之於勢,不責於人

《孫子兵法。勢篇》:「故善戰者,求之於勢,不責於人,故能擇人而認勢。認勢者,其戰人也,如轉木石;木石之性,安則靜,危則動,方則止,圓則行。故善戰人之勢,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,勢也。」

求之於勢

雷軍曾經告訴傅盛:「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情,其實本質上不是在於你多強,而是你要順勢而為,於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。」

基於【點】的評估,其實每塊石頭都是一樣的。但是位置不同,勢能不同

在一個【點】上反覆糾結,其實不出本質的結論。不如花時間,從這個【點】上跳出來,研究一下這個【點】下面的大框架 — 【線】、【面】、【體】

不責於人

士兵怕死和銷售怕產品難賣一樣,是必然的。對於必然的事情,你有什麼可擔心、可抱怨的?

“求之於勢,不責於人“,是要自己去找有勢能的【面】,而不能寄望於員工的【點】

找到外部勢能,為你的整個組織賦能

做為一個CEO,不應該天天對自己的團隊和員工不滿意。你應該去找外部勢能,為你的組織賦能。今天能跟著你幹活的,都是你能得到的最好的員工

你要強迫自己,離開牽動你情緒的【點】,去看到【線】的方向,去預測這條【線】的週期,並且明確你自己在週期的哪個位置,是哪個【面】在給你賦能。你要明白外部的勢能才是最重要的,不要過於苛求那個跟隨你的【點】,這才是決策的關鍵。

你的選擇應該是一條【線】、一個【面】,甚至是一個【體】的收益。你個人的努力,只是在【點】、【線】、【面】、【體】的既定框架內,作為一個【點】的掙扎而已。

勝與不勝在於彼,敗與不敗在於己

人生的選擇遠比努力更重要

10痛點、癢點、爽點都是產品機會

做一個產品,接觸一個產品,還是接觸一個人,總得從一個點開始。

痛點是恐懼

爽點是即時滿足

人在滿足時的狀態叫愉悅,人不被滿足就會難受,就會開始尋求。如果這個人在尋求中,能立刻得到即時滿足,這種感覺就是爽。

自我實現其實是一條漫長而痛苦的路,人的本性是懶惰的。你看到一個人展現出了勤奮、規整、自律,其實這是被一系列的恐懼、集體人格、潛意識壓迫,才會呈現出那個樣子。

癢點是滿足虛擬自我(網紅)

虛擬自我,就是想像中那個理想的自己

痛點、爽點、癢點都是不錯的點。就看產品經理自己對用戶的哪個點感受最深、手感最準。

吃頓飯,其實也可以有痛點、爽點、癢點這些不同的切入點來做產品。

11兩套經典的用戶畫像

第一套用戶畫像:羊群與草地

YY的創始人李學凌:

如果我有一片草地,我就在我的草地上養羊,所以我先要有第一隻羊。

如果這隻羊能夠在我的草地上活下來,玩得很好,那麼我的草地就是沒問題的,我就可以引入更多的羊。

羊多了,你就會發現頭羊才是關鍵的,因為一隻頭羊可以管一大堆羊,你就不用管了,頭羊都會管。只要有頭羊,羊群就可以聚集。

羊多了就會有狼,狼多了,我就把羊圈起來,然後向狼收費。

這裡談到了幾個用戶畫像:第一隻羊、頭羊、狼

如果你有一片草地,迎來了第一隻羊,這羊吃了一口草沒死,但是玩得不開心;就是你有一個產品,來了一個用戶,然後這個用戶用了產品覺得也還可以,但是沒那麼爽。這個時候你要開始推廣產品了嗎?當然不行,這依然是你的草地問題,你的產品的問題。

宮本武藏《五輪書》:「即使面對千軍萬馬,你要斬殺的其實只有你對面的一人。」

測試產品

  1. 首先要有第一隻羊
  2. 這隻羊在這裡過得很好、玩得開心,他得到了即時滿足
  3. 這時就可以引入更多羊,也就是產品可以推廣了

做產品需要磨練自己的心力,讓你的心非常硬,不能自欺欺人,不要自我感覺良好。不要覺得萬一去推廣時會有其他的羊喜歡。你要從找到第一隻羊開始。

第一隻羊是最關鍵的角色

你找到了這個用戶,他可以在你這裡得到即時滿足,玩得很開心,那麼針對這隻羊,針對這個用戶的同類用戶去做推廣,你的產品就可以被快速地推開。

頭羊與網路效應

李學凌說整個生態發展到最後,最核心的就是頭羊。整個企業的資源核心就是要去維護頭羊,只要有頭羊就會有羊群。有時候小羊叫一叫表示不滿,我們根本不用管,因為企業的資源有限。

什麼是頭羊?比如論壇版主、微博的大V、重度用戶。

當你的草地上出現了頭羊,頭羊開始自己管羊群的時候,這代表了自組織的開始,你開始擁有網路效應

當你要評估一個產品或者一家公司的網路效應有多大時,一個非常簡單的評估方式就是數一數它有多少隻頭羊

第二套用戶畫像:大明、笨笨、小閒

大明

對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、非常清晰。服務代表:百度、京東,你要什麼說清楚,我幫你找。互聯網產品中,大明最依賴的工具是搜索,因為他對自己要找的東西是非常清晰的。在線上購物的場景,大明用戶主要做:一、搜索自己要的;二、比價格。大明用戶還有一個特點,他沒有忠誠度,誰便宜他選誰。

笨笨

有大概的需求,但是還沒有那麼明確。服務代表:淘寶,沒什麼事你就上來逛逛,有層出不窮的東西讓你看。就像女孩買衣服,目的不是要有效率快速地找到自己要的東西,而是想四處看看,看看有什麼她不知道的,有什麼她沒見過的。最後買的東西和她最初想要的東西相不相關,這不重要。笨笨如果決定要買什麼產品,下一秒有70%-80%的機率會變成大明,然後開始去追求價格。

小閒

沒有消費需求,就是來打發時間的。服務代表:騰訊,閒著沒事的時候,打開任何一個產品打發時間。將小閒用戶往遊戲或視頻去轉化,轉化率就會非常高。因為用戶玩遊戲、看視頻,其實他都是因為閒,是沿著小閒既定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路徑發展下去,繼續打發時間。但如果你要讓小閒流量轉化為購物的電商,效果就很差,因為場景不對。

不管大明、笨笨和小閒其實都是羊,你想服務具體那種羊,你就要按照,三種不同羊的需求,來管理你的草地,製作你的產品。

狼是誰?對於B2C的企業,如果你是向B端收費,那狼就是B端。比如京東、淘寶,其實他們都是向上游收費的,所以商家是狼。

12設計產品時要包括產品的場景

【場】是時間和空間的概念,一個場就是時間加空間。用戶可以在這個空間裡停留和消費,如果一個人不能在某個空間去停留、消費,這個場就是不存在的。【景】是情景和互動。當用戶停留在這個空間的時間裡,要有情景和互動讓用戶的情緒觸發,並且裡挟用用戶的意見,這就是場景。很多時候,你以為你是在消費產品,其實你是在消費場景。

如果你沒有把它的消費場景考慮進去,這個產品就是不合格的。新場景的出現其實也是一個【體】,比如碎片時間就是一個新場景。碎片時間本來就充斥著我們的生活,因為移動互聯網的成熟,使你有機會把這些碎片時間利用起來。

場景要能觸發情緒

如果你架構的場景不能影響別人的情緒,不能形成對別人情緒的觸發,它就不是一個場景。

場景的核心是在空間加時間的點上觸發別人的情緒

其實人所有的理智和意識都是把人往回拉的,而所有的情緒是在推動人的行動。所以人會去做一個動作,會往前走,是被情緒推動的。

只有能觸發用戶情緒的場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

互聯網商業其實就是三個核心詞:產品、流量、轉化率,也就是產品的比拼、流量的爭奪、轉化率的優化,這就是互聯網商業競爭的全部。萬物互聯的未來,到處都是屏幕,到處都是網路連接的入口。入口不是場景,那是一個時間加空間,想要成為場景,它還要能觸發情緒

第二模塊總結

規劃一個產品,需要問自己七個問題:

  1. 我的產品解決了什麼問題?是痛點、癢點,還是爽點?
  2. 我在為誰解決這個問題?他得到即刻滿足了嗎?這是用戶畫像的問題。
  3. 有多少人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呢?這是市場規模的問題。
  4. 目前人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?這是競爭分析的問題。
  5. 我的競爭方案為什麼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勝出?你不要簡單地看單點的競爭力,而是要看點線面體,誰給你賦能。
  6. 用戶會在什麼樣的場景觸發情緒?需要馬上去解決問題,這是場景問題。
  7. 當用戶遇到問題的時候,他會想到哪個名字呢?

第三模塊 — 系統能力

13怎樣用系統能力給人提供確定性

給你泥土和水,你能做出一個蘋果嗎?蘋果樹可以,這是蘋果樹的系統能力。

產品是一個系統能力的產物

我們看到的所有結果,都是系統能力的產物。所以一個人很自然地展現的一切,是層層疊加、長期積累的系統能力的產物。

當你說要做一個產品,你需要的是建設一套系統能力

整體流程

在騰訊,這家產品著稱的公司,在內部溝通是沒有人提產品這個詞,大家經常會用的詞是,服務

其實用戶不需要一台打孔機,用戶需要的是牆上有一個洞。如果你定義自己在做的不是一個產品,而是一個服務的話,你的邏輯就會變成:我需要提供怎樣一種服務讓用戶的牆上有一個洞?以用戶得到這個孔為目的去提供服務,而不是想著我要做一個打孔機,然後賣出去,這就是產品和服務的區別。

用戶不是需要一台打孔機,而是牆上有一個洞

如果大家在大家總是在談產品,會很容易以產品經理為中心,就想著要做一個產品來改變世界。但是如果出發點是提供一個服務,就會以用戶獲得和用戶滿足為中心來做設計。這兩種方式的目的和實現途徑完全不一樣。

不要想著你要做一個產品改變世界,而是想想你能為用戶提供什麼樣的服務

確定性

ATM,取現金

為什麼確定性這麼重要?我們都是有感覺的,人生如此不確定,所以當你看到有一個東西非常確定的時候,是讓人留戀的。不確定的東西是沒有辦法讓你投入時間或者持續依賴的。

ATM的核心服務是取錢。一台ATM裡要放20萬現金,如果提供100台,就意味著要把2000萬現金放到外面去。就是說當你在提供核心服務的時候,也分流了企業的核心資源

核心服務的本質,主要有X個流程:

  1. 首先需要有一個戰略判斷,戰略部門需要做出一個決策,為什麼要提供這個服務?提供這個服務對於企業,對於用戶的價值是什麼?ATM放在營業點旁,分流取錢壓力;ATM放在人流密集地,服務用戶,增加企業的曝光,增強用戶黏性,提高好感度。
  2. 運營部門要對每一台ATM有沒有實現戰略訴求來做價值評估。比如錢放了很長的時間沒有被取,那說明人流過少,這個點就應該裁撤;取現的壓力過大,就應該增加一台。
  3. 在運營部門對每個點的戰略價值做完數據分析和價值評估後,需要哪個點存在,就要保證它的服務可用。用戶需要的是即時滿足,我要取現馬上給我錢,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  4. 維護ATM還要做很多其他事,比如說硬件管理。比如不間斷的電源。
  5. 客服管理。用戶要投訴,得有人處理。

以ATM為一個產品,所提供完整服務的系統能力需要七個崗位:戰略、運營、現金、密碼、硬件、客服、技術

持續地提供用戶可以依賴的確定性,這個是關鍵

回到點線面體,從【面】看回ATM這個【點】的價值,手機支付越來越普及,我們對現金已經沒什麼需求了,所以基於它的技術開發和優化,可以整體降低投入了。

準備做一個產品時,把ATM這個最簡單的產品拿來對照一下:

  1. 你的產品在【點線面體】的什麼位置?
  2. 你提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確定性?
  3. 為了保證確定性的穩定提供,你需要的系統能力都要包括哪些環節?你有足夠的資本和能力來支撐所有的環節嗎?

14系統效率:小米的效率革命

互聯網時代企業的比拼,其實是效率的比拼

企業是效率分工的產物

做產品是建設一套系統能力,提供並保障確定性,而效率則是這個系統能力的一個核心指標。

雷軍說過:「互聯網思維裡最關鍵的是兩個點:第一是用戶體驗,第二是效率。」他還說:」小米真正的護城河就是效率,而小米真正要做的就是效率革命。」

三浪併發,推動小米崛起

小米社區,每個星期都迭代一版系統,每個版本如果採納了哪個網友的意見,就會專門跟這個網友講:你上次提的意見,我們新版已經改掉了。讓網友超有參與感,於是就有了第一批鐵粉,MIUI就是小米與他們一起做的,黎萬強《參與感: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》。之後,小米繼續採用它的參與感大法,推出了小米手機、小米網電商。

個人效率

互聯網把人數字化了,把每個人的工作都數字化了。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數字,自然會對人產生壓力;另一方面,小米打造了一個全員面對用戶的組織結構,接受來自用戶的壓力。

為什麼雷軍會賭上他所有的一切?一次只推一款主力機型。這和他以效率為核心的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。在這個【點】上,小米也提升來效率。用這個方法,小米把自己的一個單點做到很強。

產品的新需求、用戶的變化、流量的變化,這三個時代級的紅利一起撐起了小米手機。所以小米只用了三年時間,在三大紅利的共同推動下,做到了中國第一、全球前三。這個也很好地闡釋了,【點線面體】的戰略選擇有多重要。

小米快速逆轉的法門,還是效率

2015和2016年兩年是小米的負向週期。但是當一個手機品牌進入下滑週期是,容易導致整個價值網都不看好你,也就意味著來自價值網的支持會減少,這勢必會加劇這家公司一步一步滑向深淵。

互聯網的戰爭就是產品和流量。你的產品夠不夠硬?你從哪裡拿流量?小米打的是互聯網思維,主要是依靠小米官網,同時向京東、天貓這一類的主流電商供貨。在這之後,它開始啟動了小米之家線下店,然後通過電商磨練出來的大數據,支持線下零售做高效率的決策

利用個人流量,快速拓展小米小店

  • 小米利用它的大數據來做審核,比如這個人必須在這個縣和鎮的地理位置上生活,根據手機定位的活動區域可以做判斷。
  • 便捷的審核後,小米小店就能快速集聚大量的店主,他們很容易就可以把店開起來。
  • 這些小米小店的店主,就用自己的模式來拓展流量。

產品的競爭其實就是產品加流量的競爭,小米利用了大量的個人流量,把他們變成小米小店來拓展流量。

為什麼在我們都不知道的情況下,小米只用來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開20萬家小米小店?靠的是小米長期積累的數據智能,也是小米長期運營的智能效率系統。

小米的三級火箭模式:

  1. 一級火箭:小米手機,也是頭部流量。我們都知道一級火箭是不掙錢的,所以小米手機的利潤極其低。
  2. 二級火箭:小米手機拉動的立體化零售渠道。
  3. 三級火箭:未來MIUI、小米雲等互聯網業務,才真正支撐起小米的利潤以及它的智能化未來。

此外,雷軍還很善於借勢,會持續引入其他的外部勢能來為組織賦能。比如,小米和武漢成立200億的長江基金,意味著雷軍有200億來奪實小米業務,但卻沒有稀釋小米的股份。

OPPO和vivo當然是非常強悍的【點】,但是小米用了幾個【面】,建立起了一個複雜的【體】來打這個【點】,並且幾個【面】彼此借力。這個戰術有非常強的週轉空間。

小米打OPPO和vivo,看上去是手機產品戰爭,但實際上背後是它們的效率之爭。小米展現的至少是兩方面的效率:一個是小米組織裡個人的特殊效率;另外一個是小米系統性搭建了智能效率。

當你決定要做一個產品,準備搭建自己的系統能力時,你先問自己一句「我應該從哪個點來建立我系統性的效率優勢?」沒有效率優勢,這個系統是一個沒有競爭力的系統。

《魏哲:五個方面提高企業效率》

互聯網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高效率,沒有效率的增長,不是慢性自殺,而是加速自殺。他從五個方面描述怎樣提升企業效率

個人效率的提升:自我驅動是個人效率最好的來源。比如:淘寶內部「賽馬會」,員工如果想晉升,年初主動報名;光靠自我驅動還不夠,還要有自我約束。

組織效率的提升:移動互聯的時代,四個【在線】,員工在線、產品在線、客戶在線及管理在線。

資產效率的提升:防止產生新的閒置資源,以前是先生產產品,再去找消費者。而現在,是先有需求,再有產品,這樣就不會有閒置產品,真正做到零庫存。分享經濟釋放閒置資源,比如滴滴打車。留意資產使用率

戰略效率的提升:創業者要先在小範圍裡把產品做起來,積累經驗和品牌力,再擴張到其他區域,成功的概率才會比較高。

創新效率的提升

企業的存在就是社會效率分工的產物,天下武功唯快不破

15系統世界觀:微信、米聊、陌陌

迭代,小步快跑,把最內核的部分先放出來,不斷優化、小範圍試錯。

讓互聯網產品在互聯網上生長

產品設計要直指人心

版本規劃能力是產品經理的重要能力

判斷一個產品經理是否厲害,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判斷他設計的產品第一個版本有多簡單、直接、切中要點,能不能直指人心。

為什麼很多產品經理要把第一個版本設計得那麼複雜?因為他們不自信。他們對「我只要做強那個點,用戶就必然買帳」沒把握,而希望在一些附加的功能點上,尋找心理依靠。

微信1.0:基本上和米聊一樣,熟人間的通訊工具

微信1.2:備註和黑名單

微信2.0:在這之前微信在追趕米聊

系統能力讓微信贏了米聊

拋開前端體驗,微信的運維能力比米聊強太多,使用微信,永遠都會覺得很快。回到ATM的例子,比起系統能力,前端那個鐵盒沒那麼重要。

微信、米聊、陌陌的不同路徑

迭代中,重要的是次序,前一個動作是後一個動作的預動作

微信2.1:好友驗證

微信2.2:查看附近的人,用戶400萬到2000萬

戲劇化的是,陌陌和微信在同一天開始,基於位置的陌生人語音社交;而米聊就止於熟人社交

微信3.0:搖一搖,用戶上億

在萬物互聯的未來,到處都是屏幕,到處都是網路連接的入口。入口不是場景,能觸發情緒才是。每一台手機都內置米聊,但用戶非常少。這就叫「有入口,每場景」。

陌陌曾經因流量過大,導致當機三天。但三天後,那些飢渴的用戶瞬間回到這裡,並沒有流失。對於尋求某種滿足的人,陌陌能提供確定性滿足

微信3.5:掃瞄二維碼,與陌陌拉開了差距

微信3.6:微信公眾號,陌陌繼續連接陌生人,而微信選擇去連接線下更多的內容與商業,去連接廣闊的物理世界。

但微信沒有止步於此,它繼續迭代和蛻變。

微信的迭代有兩個價值:

  • 對外,快速得到用戶的反饋,讓用戶反饋去驅動產品
  • 對內,建立了開發團隊的節奏感和確定性,每週都有新版本

16系統迭代:微信紅包的意外與刻意

迭代中,核心功能最重要

微信1.0:在熟人間可以免費發文本信息和圖片的工具

微信2.0:增加微信語音功能和「查找附近陌生人」的功能。到這裡,微信成為陌生人語音社交的工具,但還是工具。

微信3.0:推出「掃一掃」、「服務號」,從這點開始,微信從通訊工具開始進化,變成了社交平台。

「朋友圈」之前,做了兩個前置工作:

微信3.5:加了掃瞄二維碼

微信3.6:加入微信公眾號

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沒有那麼多可供朋友消費的內容,如果沒有這兩個前置功能,我們就直接打開朋友圈,會非常難看。

沒有必要憋大招,沒有必要把所有功能全部做好再放出來。

所以產品的核心功能點有效比什麼都重要,基於核心功能附加的其他功能點沒有那麼重要,可以一步一步來。

微信4.5:推出內容公眾號,推動了一批媒體人創業,孕育了一大批網紅。

微信紅包的發佈

微信5.0:加上了「綁定銀行卡」,對微信有一個巨大躍升。

版本升級體驗,微信設計了「打飛機」的遊戲,讓5億用戶在不知不覺間完成了升級5.0。哪怕在你讓用戶選擇版本這一個動作上,怎麼能讓用戶舒舒服服地去更新,差別都是很大的。

用戶為什麼要把自己的銀行卡綁定在微信上?而且還要在微信上發生錢的流通?

大概有十年的時間,支付寶(市佔率:76%)一直都是微信的支付團隊財富通(市佔率:3.3%)頭頂的一座大山。

2013年,微信紅包誕生,改變了支付戰局。從根本上改變了支付寶和財富通戰局的產品就此發佈。在此之前,其實騰訊內部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產品,它是微信支付團隊黎一個小團隊內部用業餘時間做的一個小項目。

圈層與圈層壁

我們都生活在某個圈層黎,而且圈層之間是彼此不了解,也很難破壁的。

2014年春節,微信紅包就達到了它的第一個用戶峰值,458萬人。這就是圈層壁壘,這是微信紅包按照它的自然能量達到的極限值。互聯網的嚐鮮愛好者就這麼多,它的自然傳播極限大概也就是這樣了。

這個圈層壁是怎麼被打破的呢?春晚

搖一搖搶紅包,操作足夠簡單,當天微信紅包新增一億用戶。從400萬到一億,支付寶用了八年,微信支付只用了這樣一個核心場景觸發,2015年春晚,一天。當然這也是依靠騰訊強大的系統能力,不是隨便一個小公司,給你一億用戶你就能接得住。

微信6.0:今日的微信,它自己從一個【點】變成一個【面】,最後形成一個巨大的經濟體,但它也只是騰訊的一個產品。

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

不管我們今年看到的是微信這個我們每天都要依賴的產品,還是騰訊這家公司,抑或是深圳這座城市,都是迭代的產物。

我們自己的人生也是迭代的產物

從一個最好的內核開始,一個一個動作地持續迭代和一次一次微小的選擇,就會成就你的產品以及你的人生

今天你在一個什麼樣的點位上沒有那麼重要,重要的是在未來的幾年黎,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迭代

17系統生死線:獵豹和它的關鍵任務

關鍵任務 — 穿越生死線,只要你在場,總有一天會面臨生死時刻

阿里巴巴副總裁王民明定義領導力:帶領大家穿越生死的能力。

  • 日常狀態下,大家做流程、分工、項目進度、質量評估,這是項目管理
  • 面臨巨大壓力,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時間點是,在一大堆事情裡找到關鍵任務,帶領所有人穿越生死,這是領導力

生死線,就是別人不敢玩、不敢拼的風險,就是壁壘。在生死線之外是安全區,安全區是沒有壁壘的。

騰訊用風險能力區分職級

  • 普通員工,明確知曉常見風險
  • 項目經理,具備風險規避意識
  • 總監,有風控能力。明確知道長線風險。避不過的時候,知道怎麼組織大家,及做好突發事件的預案。
  • 總經理,能操作有風險的執行。有個地方魚多,但要穿過一片風高浪大的地方,有本事跨越大海,去資源豐盛的地方打大魚。

富貴險中求

平安的地方,一定早有人來到這裡,踏平所有的坑,控制了核心資源,並訂下了有利於他自己的規則。平原地帶的競爭,一定是體量大的贏,先到先贏,不要命的贏。

傅盛帶領金山,跨越生死線

活路只有一條,就是跨越非連續

傅盛在決定接手金山的48小時內就做了四個決定

  1. 不能夠做一個全新的創業公司,需要先守住根基 — 安全
  2. 砍產品,All in,剩毒霸、衛士
  3. 砍組織結構。讓管理層一竿子插到底,就像指揮打仗一樣,直接過問產品細節,直接跟一線員工和用戶溝通
  4. 做個野蠻人,在生存面前,放下尊嚴、放下友好氣氛,生還是死,我們搏一次。金山成立了23年,為什麼被剛成立幾年的360打成這樣?就是因為因循守舊、表面和氣

領導力的核心,是甄別關鍵任務

面對生死考驗的時候,你能依靠的不是管理能力,而是領導力

領導力的核心,是甄別【關鍵任務】,然後動員大家穿越生死。一個人如果曾經有一次穿越生死,他做事的態度,他的篤定和膽魄,一定不同於常人。

第三模塊總結

所有的產品都是某個系統能力的結果,你要的不是做一個產品,而是建設一套系統能力,然後為你的用戶提供確定性

系統能力的效率優勢、系統的迭代能力,都不是最後你呈現的產品表面能看得出來的,但是你的系統能力是你的產品能否存在的本質

你需要的是像摩西一樣的領導力,甄別關鍵任務,動員眾人,劈開紅海,帶領大家穿越生死。

只要你在創業,總有一天面臨跨越生死。這時候能夠支撐你的,是你對關鍵任務的甄別、你內心的確定感和你真正的兄弟

第四模塊 — 用戶體驗

厚積薄發,【厚積】是系統能力,【薄發】是表面的呈現,就是用戶體驗。

18用戶體驗的五個層次

《用戶體驗要素》:感知層、角色框架層、資源結構層、能力圈範圍層及戰略存在層

最核心的戰略存在層,著手做任何一個產品前,必須明確地定義這兩個問題,你必須把它們貼在牆上,保證項目組的每個人都清楚且認同:

  1. 我們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麼?
  2. 我們的用戶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麼,他們為什麼會依賴我們?

你對自己的存在戰略設計是什麼?你能存在,不是因為你厲害,而是別人需要你,別人能持續依賴你。真正厲害的人,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。

戰略層的外延是第二層 — 能力圈層

  1. 我們要做到哪些事,具體要提供什麼樣的確定性。
  2. 我們不做哪些事,對這些事堅決不碰。

能力圈是變化的。如果有清晰的戰略,能力圈就會朝著戰略的方向變化和拓展;如果沒有清晰的戰略,能力圈的變化就是偶發和隨機的。

能力圈的外是第三層 — 資源結構層:【資源】就是「誰是我們的敵人,誰是我們的朋友」。建設資源固然和能力有關,但更與戰略相關。

資源結構層外是第四層 — 角色框架層:反饋方式很大程度是根據角色框定的

角色框架外就是第五層,也就是最表層的感知層:顏色、聲音、嗅覺…第一好感

百度和Google之爭

百度框架的意義就是讓用戶在第二個動作得到他要的信息,絕對不讓用戶多點一層。

在2003年,中國互聯網上的內容不多。Google的算法當然比百度好,但即使Google抓遍了所有中國網站,也沒有足夠的內容資源。所以,當時的中國互聯網搜索引擎的競爭還是資源量的競爭。百度從2003年開始做百度貼吧,2005年做百度知道,做了大量資源建設的工作。

在移動互聯網的場景,微信幹了當年和百度一樣的事。微信用公眾號的方式,自己培育內容資源。現在,在百度上幾乎搜不到微信公眾號的內容。這也是今日頭條必須花大力建設內容的原因,這是資源層的比拼

資源層再往下是能力圈,百度建設了符合中國市場特色的能力圈,而Google沒有。就中國市場而言,論能力圈,百度贏;論資源層,百度贏。

Yahoo為什麼輸給Google

在頁面呈現上,Yahoo只能看到一兩條搜索結果;而Google的搜索頁,第一頁能多看幾十條結果。

在資源一致的情況下,Yahoo在表層的框架層就輸了。三個搜索引擎,感知層差別不大,用戶體驗的差別其實是分別在框架層、資源層和能力圈層。

所以,當一個用戶向你抱怨,用戶體驗不夠好,他到底指向的是哪個層的問題

看人的五層要素

做產品如此,看人也是一樣

如果是淺層關係,了解一個人的角色層就夠了。

但如果你是希望與一個人建立但是深度關係、長期關係或戰略關係,那麼你需要更深地了解一個人角色之內的另外三層:

  • 他的內心是什麼?什麼是他想要的存在感?
  • 他為了自己的存在感,一直在怎樣積蓄,打造他的能力圈?
  • 他在怎樣積累和建設自己的資源,才會擁有今天的角色?

所以談戀愛、看人和買產品是一樣的,關注的是最表層的用戶體驗

結婚和股權投資類似,最內的三層更為關鍵: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自我設定、能力圈建設與資源建設

沒有完美的產品,也沒有完美的關係

做一個產品,就是要做一個東西,讓它成為某些人生活中、工作中可以確定性依賴的存在。

看一個人,則是知道對方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存在,是不是認同他想要的存在感。並且站在這個人的立場,接納這個人的瑕疵,幫助他,成就他。

一個人或一個產品,他滿足了你需求的哪一層?

19怎樣繪製用戶體驗的地圖

故事比數據重要

通過畫一張圖,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,從一個特定用戶的角度出發,紀錄下他與產品或者服務進行接觸、進入和互動的完整過程。從一開始用戶怎麼進入,到每一步怎麼體驗,最後怎麼離開。

畫出【第一隻羊】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體驗,這就是用戶體驗地圖

開始做產品經理的人容易犯的錯誤,就是用管理員的視角來規劃產品。這種全局型的產品設計圖,複雜、全面、沒重點,這肯定是錯的。

怎麼畫用戶體驗地圖

  1. 一個畫像完整的人物角色:需要對「第一隻羊」有完整的了解
  2. 清晰描述用戶的目標和預期:搞清楚用戶的目標和預期到底是什麼
  3. 服務觸點:用戶從接觸你的服務,到實現他的目標之間,會跟你在產品上有哪些接觸,你需要在這些地方服務用戶
  4. 用戶使用路徑:使用路徑與服務觸點的關係是什麼?
  5. 用戶情緒曲線:整個過程中,用戶的情緒是如何變化的?把用戶從接觸你的服務開始,到達成自己的目標為止(或放棄為止),整個流程畫一個座標圖,橫軸是用戶的使用路徑與觸點;縱軸是用戶情緒

為什麼要畫用戶體驗地圖?

為了避免管理員視角,很多初級產品經理都是用管理員視角在設計產品,有什麼產品羅列什麼,而不是考慮用戶要什麼。

要通過用戶體驗地圖,讓自己以用戶視角來思考,用戶能不能一步一步實現目標,這個過程是困難還是容易?

用戶故事

產品經理進行溝通的時候,應該如何描述目標、觸點和情緒曲線呢?應該用用戶故事的方法

如果我們只關注數據,而不關注用戶故事,那麼我們很容易做出的決策是導更多的羊進來。這批被導進來的用戶肯定會有問題。

故事比數據重要,因為數據是水管裡流的水,是一個常態,是一個結果

用戶研究,重要的不是零散地收集數據,拿數據證明自己的對錯,每個人對這些數據的解讀,肯定是不一樣的,而且各有各的道理,各有各的邏輯。大家拿著數據和邏輯PK,其實很難有說服力

用戶研究不是總結一個數據,來證明自己的對錯,而是要建立一個有代表性的故事

如何判斷你跟一個人關係好不好?

你知道多少他的信息,以及他的最新動態信息會有多少跟你同步。你掌握的信息越多,說明你們的關係越好。

對你的經典用戶故事是否足夠了解,足夠深入,足夠完整,足夠洞察,是判斷你跟你的用戶關係的標準

一個好產品是從【第一隻羊】被真正被滿足開始的。我們充分認識這【第一隻羊】,能夠完全用他的語言說話,你需要了解他的故事

一個好產品,是從一個好故事開始的

20服務藍圖的核心要素:峰值、終值

人們對於產品服務的體驗,根本記不住全程,只會被兩個關鍵點影響:一個是體驗峰值,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;一個是體驗終值

用戶體驗是以用戶情緒為中心;服務藍圖則是以服務流程為中心

用戶體驗地圖的價值讓你真切地站在用戶視角,來看自己的產品是不是滿足了用戶的目標。服務設計藍圖是為了解決資源結構和角色框架的問題

如何配置資源結構,以及如何在每個用戶出發點上來設置角色框架

  • 用戶體驗地圖是講【第一隻羊】怎麼在咱們設計的【草地】上玩得開心,具體在哪個點爽,哪個點不爽
  • 服務設計藍圖則是站在服務提供者的立場,怎麼在總體成本控制的範疇內,給這隻羊核心體驗,並且保證服務不崩潰

沒有一家公司的服務,能夠完成用戶所有的期待。如果每一個點都達到甚至超過用戶期待,甚至超過你的資源配置,那你相應的成本一定會過高

服務藍圖要做一眼、一條路、三個點

一眼:讓用戶【一眼】看到自己的目標

一條路:產品要有一個清晰的路徑,讓用戶能夠知道如何使用你的服務,用來達成或者接近自己的目標。用戶無法走下去,就是服務流程的崩潰點

三個點峰值終值忍耐底線

忍耐底線

吃飯時,每張桌子配一個服務員,用戶體驗當然非常棒,然而對於餐館來說成本過高。那麼多少張桌子配一個服務員合適呢?這就是需要找到用戶的忍耐底線在哪裡

PC時代用戶等待一個頁面打開的忍耐底線平均數是7秒,超過7秒,基本上99%的用戶就會離開。

峰值和終值

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,心理學家丹尼爾∙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,提出峰終定律(Peak-End Rule),他發現大家對體驗的記憶由兩個核心因素決定:

  • 第一,體驗最高峰的時候,無論是正向的最高峰還是負向的最高峰,一定是能記住的
  • 第二,結束時的感覺

體驗一個事物或產品之後,所能記住的就只有在峰值和終值時的體驗,而整個過程中每個點好與不好,時間長短,對記憶或者感受都沒那麼大影響。

為什麼要講體驗的峰值和終值?因為平庸的用戶體驗無法成就你。

設計服務藍圖核心就是讓你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配置你的資源,在關節點上安排角色,保證整體服務路徑不崩潰,盡量不壓到用戶的忍耐底線。然後盡量集中資源,打造體驗的峰值,最後再做一個體驗終值的美好小尾巴。

在用戶有預設的地方,不要太讓用戶失望;在用戶沒有預設的地方,給他驚喜,製造峰值。

有用戶視角的用戶體驗地圖概念之後,需要對應做服務藍圖,來安排我們的資源,以及配置每個接觸點的角色,用來完成服務。

但是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,你不可能在所有點都達到用戶預期。

所以,在服務藍圖上配置你的資源來製造用戶體驗,使用戶擁有一個美好的峰值令人回味的終值,並且全程不突破用戶的底線

21上癮機制:用戶激勵系統

人會上癮,是對確定性滿足感的依賴

對用戶上癮機制的設計,就是用產品激勵用戶

最火的遊戲是最懂得激勵用戶的遊戲;你內心難以忘記的人,是那個最長時間激勵過你,改變你人生軌跡的人

什麼是激勵

很簡單,完成預定動作,給他滿足;並且讓他清楚,完成預定動作,就能得到滿足。這就是激勵。

在遊戲的體系內,他會拉動你的需求,進而給你滿足,讓你爽。

你知道會有這種爽點,但是不確定出現在哪裡。但是遊戲也會給你確定性的激勵。

不確定的爽點與確定的爽點合在一起,就是用戶的體驗地圖情緒曲線。

製作遊戲能力的高低,其實就是對用戶情緒曲線把握的能力。而遊戲的設計,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,就是用戶的激勵機制。遊戲是最頂級的社區,遊戲之外的所有社區類產品,或需要用戶活躍度的產品,都需要把用戶激勵機制作為非常重要的產品機制。如果你設計一個產品,而沒有激勵機制,那麼產品是不完整的。

怎麼激勵用戶

遊戲的動力,就是壓力感突然被滿足,壓力釋放的爽感、確定感的獲得、激勵的滿足感合在一起,讓一個人成癮,停不下來。不過在遊戲中,所有的資源都是虛擬的。只要系統平衡性做好,玩家只要完成動作,就會被激勵,這是極其確定的事情

APP發紅包激勵用戶。當停止發紅包,對事件的成就感是沒有影響的,但用戶覺得自己被傷害了。因為這傷害了用戶預期,損害了他對確定性的感受。要知道人是非常依賴確定性的動物

確定,就是依賴;不確定,就是傷害。一個確定性的喪失,不論大小,都是非常難受的。所以,所有的改版、新包裝、重新裝修,都是需要非常慎重。

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

內在激勵:驅使一個人內心獲得飢渴感、滿足感、愉悅感的內部因素。讓人能夠找到感覺,持續深入,把事情做到位的方式。

外在激勵:驅使人的行為發生改變的外部因素,比如獎金、名譽等獎勵。非常強而有力的短期改變用戶行為的工具,比如打車軟件的補貼。

當你要激勵一個人的時候,要想對這件事真正起作用的是內在還是外在激勵。應該重點依靠那條線?重點設計哪條線?之後就可以開始設計它,並且不斷優化了。

激勵系統的兩個要素:【受激勵點】和【被激勵能力】

受激勵點

如果你要為一個人或一群人完成某個動作,或者強化某個動作,而設計激勵系統。首先要做的是測繪用戶的受激勵點,就是用戶會在多少點上被激勵。比如遊戲,用戶激勵的點位,就是用戶的成就體系。

勳章、小紅花、獎章等,這些實際上是成就象徵,它們是虛擬物品,但是它們代表的是人們歷經千辛萬苦,突破重重挑戰後的成就感。

一個人的內在激勵,不單是自己原生,還來自外部環境的激發、擠壓和認同

被激勵能力

定義獲得能力並努力降低門檻

激勵與對方的能力不匹配的事情,就是無效激勵

降低門檻,降低門檻,再降低門檻。降低動作門檻,設備門檻,思考門檻,時間門檻

所以如果你設計的激勵系統就依靠你自己發獎金,這種單點、單向的激勵能力是極其有限的

更強的激勵是營造了一個場,比如騰訊這家公司,讓用戶彼此擠壓,彼此激勵

激勵用戶,需要考慮如何用外在和內在激勵來交替地持續激勵他。設計你的激勵系統,設置一系列用戶的受激勵點給用戶成就感,定義他的獲得能力,並降低門檻

22名字是你的文化資產

名字是召喚

當大家還沒有接觸你或者你的產品之前,他已經接觸來你的名字,你的名字是先於你給到用戶的體驗。

名字是什麼?

  • 安倍晴明說:「名字是最短的咒。」咒就是束縛
  • 《道德經》:「無名萬物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」

名字是連接人和世界的渠道。我們的祖先發明語言文字的過程,就是一個給萬事萬物命名的過程。這個命名的過程,也是我們的祖先認知這個世界的過程。

羅胖:「新事物出現,人們對它指指點點。」為什麼只能指指點點?因為沒有名字。」

有一種推論是,我們的祖先每認識一樣新事物,就會依據它外部形態、用途來做出判斷,並且固化一個符號代表它,這就是早期的象形文字,這是個很偉大的過程。

簡單理解,這就是為什麼名字是最短的咒。你抓住它的特徵,就可以與它發生連接。

名字是召喚世界的咒語

名字是主觀的,因此它有情感溫度,有文化偏見,有文化資產

一個強大的名字是帶有強烈情感的,對我們有咒語般的作用。比如,你聽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的名字,就像中了微信咒;聽到一個討厭的人的名字,就像中了白眼咒

所以,當你要起一個名字時,你要知道你是在尋找一句咒語。通過這個咒語,你和你的同伴一起召喚你的產品,把它從無到有召喚到這個世界上。你的所有用戶都是因為這個名字,這句咒語,定義你們所有的工作,與你們發生連接

只要改改名字,頓時讓孩子對一門課的興趣和願望產生改變,這就是語文的力量

  • 物理 — 大自然的秘密
  • 化學 — 煉金術
  • 語文 — 咒語書

人為什麼要說話?說話就是咒語。舒舒服服的,為什麼要說話?說話是為了驅動別人,驅動世界。比如,「給我倒杯水」,你就站起來給我到了一杯水。或者「給你十塊錢,給我倒杯水」,用錢或者權力來做槓桿,咒語的力量就增強了

名字裡的文化勢能

判斷一個名字是不是有力,在於能在對方心中召喚出一種什麼樣的情感

比如,麥當勞、阿里巴巴

什麼是口碑

雷軍說:「什麼是口碑?口碑就是把事情做過頭。」

在淘寶買東西送贈品,很正常,用戶很滿意,但是他會覺得這都是應該的,沒什麼可說的;但買一件送七件,這真是過頭了,讓人印象深刻,有一種忍不住要和人說說的感覺

這就是口碑,這裡有一個淨推薦值的概念

雷軍:「只有超預期把事做過頭,用戶才會有深刻印象,才會有口碑轉化的動力,也就是要從滿意變成推薦。」

華與華創始人華杉說:「口碑叫口碑,不叫眼碑。」

人們聽說的東西,會遠遠大於見過的東西。所以,口號、口碑、聽覺,成為了傳達率的關鍵

華杉認為【碑】本來是視覺的,口碑卻成為一個符號,活在口耳之間。所以口碑一定是聽覺文案,一定是一句口語,直接了當,脫口而出,不繞彎子。

就像名字是給別人使用的一樣,口碑也是替消費者設計一句他要説的話

口碑就是你把那些事情做過頭,然後別人要口口相傳的時候説的話。口碑是你要替消費者說一句他要説的話,然後讓他說出來。

第四模塊總結:

  1. 從甄別自己的感覺,理解他人感受開始
  2. 學習價值判斷,用戶研究,建設系統能力。一個產品是一個系統能力的輸出結果
  3. 用戶體驗的要素有五個層次,就你的存在戰略來規劃累積自己的能力圈、資源,通過角色框架完成用戶能夠感知的服務
  4. 設計用戶體驗的峰值和終值,不斷傾聽,不斷優化,設置用戶激勵系統
  5. 最後,給他一個名字,把它召喚出來,成為這個世界的一部分,與這個世界建立連接

第五模塊 — 創新模式

23用「用戶價值公式」衡量創新

沒有創新的產品,根本不應該去做

俞軍是中國的頂級產品經理之一,做了百度貼吧、百度知道等。

俞軍對產品經理的定義是:

產品經理是以創造用戶價值為工具,打破舊的利益平衡,建立對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鍊,建立新平衡的過程。

他沒有說做產品,而說的是創造用戶價值

所有的產品開發與使用都是一個利益鏈和利益平衡,就好像一條河的流動,是水追求平衡的結果。你要開一條河,把這條河的水引到自己的河裡去,就需要打破這條河舊有的水位系統

《梁寧-改變大河的流向》介紹騰訊運營流量。互聯網創業就是挖條自己的溝,搶奪別人江河裡的流量,形成自己的河流與生態

QQ是一條大河,微信是一條大河,百度是一條大河…大河所過,形成自己的生態,鞏固自己的水土。大河之間,小河水也歡快地流淌,看新聞、看菜譜、做運動、聽音樂、聊八卦…互聯網上江河縱橫,8億網民各得其所,形成互聯網的滾滾流量

如何擁有自己的河流與生態?你的水源從哪裡來?

在固定存量的系統,如果你要開一條新的江河,唯有打破平衡把固定循環在某個體系中的水,引流到自己的系統中。這就是基於固定存量市場的運營爭奪。按照存量競爭的邏輯,強者為王、厚黑學、找靠山、向權力尋租、崇拜資源,這些成為了我們的成功學

互聯網不是存量競爭,而是增量競爭

比如聯想在PC製造業的存量體系裡依然非常優秀,但在網路經濟裡完全沒有競爭力,甚至不能威嚇一個小創業者

服務好你的用戶,不用怕那些大佬

理解用戶價值公式

俞軍的用戶價值公式:

用戶價值 = (新體驗-舊體驗)-替換成本

這個公式很好地解釋了兩個問題:

  1. 為什麼在存量市場中競爭先發優勢那麼重要?
  2. 為什麼BAT打創業者非常容易?

從WPS的挑戰,理解用戶價值公式

當年雷軍帶領金山的WPS打微軟為何那麼艱難?

如果微軟Office軟件用戶使用體驗是90分,價格體驗是50分,加成後帶給用戶的舊體驗算45分;金山WPS軟件使用體驗是70分,價格體驗90分,加成後帶給用戶的新體驗算63分。用戶的替換成本包括什麼?品牌認知、獲取成本、學習成本和使用成本,包括使用過程中遇到問題得到及時幫助的便利程度等。微軟的品牌、渠道、產品成熟度、客服服務系統都很成熟。網上還有隨處可見的用戶分享及使用技巧。所以用戶體驗非常成熟,用戶替換成本很高,用戶的替換成本算20分。

用戶價值 = WPS新體驗63分-Office舊體驗45分-用戶替換成本20分 = -2 分

雷軍帶領他的英雄團隊做了一個綜合體驗很好的產品,但是用戶幾乎沒有得到價值,你比對手提升了40%的用戶價值。可是別忘了用戶替換是有成本的。你認為你做得更好,但用戶視你為雞肋

創新是小企業唯一的活路

同維度競爭,先發優勢是很高的門檻。小企業對大企業就得仰攻,那麼用戶替換成本極高。

為什麼BAT打創業者非常容易?同維度競爭,體量大占優,即使它後發。

從替換成本開始說,用戶替換BAT的成本幾乎為零。替換成本包括哪些?用戶體驗、品牌認知、渠道方便和學習成本

一個產品,你明明可以做得更好,別人先做了,你可以比原來的產品優化20%~40%的體驗,怎麼辦?看體量,如果對方體量遠大於你,就放棄。如果體量差不多,那就是紅海戰爭。只有兩種方式能終結這種同維度亂戰:一是有能降維度攻擊的企業出現,要麼是資本意志強行合併

小企業唯一的活路就是創新。小企業想改變宿命,飛越龍門,唯一的路就是離開存量市場,尋找增量市場

獵豹CEO傅盛找到新機會

創業公司離開存量市場,在增量市場找機會的故事

傅盛用野蠻人的姿態,甄別關鍵任務,在殺毒軟件強敵大兵壓境的壓力下,完成了公司從軟件公司向互聯網公司的轉型,暫時活了下來。

互聯網戰爭就是流量戰爭,在2012年,流量資源最豐富的騰訊、百度及新崛起的小米,三家一起扶植一個小兄弟傅盛,給的單一任務是讓他替大家擋住周鴻禕。

確實,如果傅盛善於抱大腿,當年他就不會離開周鴻禕的360。但江湖上手握流量最多的三個大哥,為這個小弟安排的路,傅盛還是不會走。

傅盛的動作是派了一個團隊到美國,幹什麼?不知道

這個團隊就是為了擺脫已知,把自己丟進未知裡,在完全的陌生感裡找方向、找空間。後來他們找到了獵豹清理大師(Clean Master),然後獵豹公司在美國上市了。

這就是在以前沒有人踏足的地方,踏上自己的足跡。在以前用戶體驗為零的地方,你的60分就是乾乾淨淨的60分,對於用戶就是及格的

存量市場,小企業正面仰攻,新體驗做到80分,用戶體驗為零;增量市場,在用戶體驗為零的地方,你只要做到60分,用戶就結結實實地覺得可以用了。

速度第一,快速感染用戶鋪開市場,讓最多的用戶體驗到你。這就是給後來者的壁壘,這就是藍海的意義

創新,找藍海,找到沒有大佬、用戶體驗為零的增量市場,是新公司唯一的改變命運的機會。

你問我去向何方,我指著大海的方向

24用「交叉視角」跨界創新

未來已來,只是分佈得不均勻

19世紀末期新生兒的死亡率高達66%,婦產科醫生史蒂芬∙塔尼在繁忙工作去巴黎動物園看見來小雞孵化器中剛孵出的小雞,在溫暖適宜的環境中蹦蹦跳跳,他聘用了動物園的家禽飼養員奧迪爾∙馬丁,兩個人合作用小雞孵化器的模式,製作出了給人類的嬰兒恆溫箱。此時,新生兒的死亡率降到38%。每一個數字,都是一個人的生命。

《偉大創意的誕生》中,介紹了一個概念【相鄰可能】,我們需要的某種能力要素,它可能產生並成熟了,只是它正在另外的某個領域被使用著。就看這個已經存在的未來,它會不會撞到你眼睛裡,讓你起心動念。這就是靈感的瞬間

嬰兒恆溫箱的發明

史蒂芬,就是嬰兒恆溫箱的發明者,因為起心動念的人是他,定義產品的人是他,完成產品化關鍵環節推動的人還是他。此外,他還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。他知道法國的醫療機構對於統計數字的依賴,因此他在將嬰兒恆溫箱投入使用後,馬上進行數據調查。

【使用恆溫箱後新生兒死亡率從66%減低為38%】,這個關鍵統計結果,迅速撬動了所有的關鍵資源,從醫療機構、媒體,到投資大佬、慈善人士全面關注,推動了這一設備的普及。

史蒂芬不僅完成了產品的定義,產品的實現,並且提供了產品市場化的關鍵能力。

雖然動手實現嬰兒恆溫箱的人是家禽飼養員奧迪爾∙馬丁,但是我們仍然認為這個偉大產品的發明人是,史蒂芬。就好像第一代QQ的每一行代碼都是吳宵光寫的,但是QQ之父是馬化騰。因為是馬化騰起心動念做了QQ的產品定義。

嬰兒恆溫箱的迭代

二戰後,嬰兒恆溫箱等技術的廣泛使用,提高了歐美國家的嬰兒存活率。但是,當時的嬰兒恆溫箱非常複雜,而且很貴。從根本上說,貴並非是一個不能攻克的難題,總有有錢人願意捐贈。真正的難點在於,複雜的設備容易出現故障,而維修依賴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維修備件

關鍵的問題是,壞了不會修

2008年末,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普賴斯蒂落去訪問印尼海嘯後的一個城市,在2005年海嘯發生後的第二年,一些國際救援組織捐給這個城市八台嬰兒恆溫箱,當他訪問這個城市時,發現這八台全部故障,停止使用。

普賴斯蒂落就動心起念,為發展中國家研發一種新的嬰兒恆溫箱。他出了迭代產品需求是:

這個新設備不僅應該更加可靠;而且還要造價便宜;最重要的是,一旦出現故障,這個設備不會完全癱瘓,稍加修理就可以再次投入使用

這個產品的基礎功能依然沒有變:為新生嬰兒提供恆溫、透氣的保障空間。而這次產品迭代的核心變化,是對外部資源做了完全不同的定義:在當地的社會條件下,一定可以修。可以修要保障兩點:可以找到維修人員;找到維修備件

普賴斯蒂落做了這個產品的定義。而找到方法的是一個醫生羅森

羅森發現,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都有汽車的維修和保養能力。於是羅森就向普賴斯蒂落提議:可不可以用汽車的零部件,來改良出一種簡易的嬰兒恆溫箱呢?

三年後,普賴斯蒂落團隊,做出了新的嬰兒恆溫箱原型,它的內部是用汽車的部件來拼接完成的:

  • 由車的頭燈的前聚光燈提供主要的供暖
  • 儀表板的風扇用來保持空氣流通
  • 車門的蜂鳴器做警報系統,監測設備
  • 動力來自於標準的摩托車電瓶

利用汽車零部件做成的育嬰器有雙重好處:可以直接利用當地供貨充足的汽車零件;同時只要是汽車維修人員,就可以修理這個育嬰器

普賴斯蒂落教授的汽車配件育嬰器,造福了無數的孩子與家庭

這是慈悲之心。這是超級偉大的產品人。

創新重要的是面對痛苦,起心動念

所以,為某件事感到痛苦,也許就是你信念已動的時候。而要尋找解決它的創新之處,不妨到其他領域轉轉。

25怎樣從新要素到新物種

如何利用不是本行業體驗迭代產生的新要素,而是引用跨行業的新要素,讓你的產品看起來依然是原來的產品,但是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物種

主要有兩種方式:

  1. 在現有體驗的基礎上,運用最新科技等新要素,提升用戶體驗,或者改變成本結構
  2. 用整個社會經濟升級、產業升級所產生的其他領域新要素,變革內在的商業邏輯。也許用戶的前端體驗,依然是那個產品、那個服務,但公司背後的商業運作,已經成為了完全不同的新物種

案例:亞朵酒店

新要素一:找到實體空間的好位置

互聯網商業簡單地抽象為三要素:產品、流量和轉化率;實體商店可以簡單地抽象成四個要素:產品、空間、流量和轉化率

實體經濟要拼位置,因為位置即流量

在亞朵的商業體系中,有兩個核心角色系統:

  1. 亞朵酒店管理公司:管理人事、互聯網炒作知名度與優化轉化率達到用戶等
  2. 房東落地的能力,找到地段好、租金合適的房子、處理所有屬於當地的消防與招聘員工等

新要素二:把消費者變成【投銷者】

亞朵眾籌酒店

有地點,但沒前期資金的房東:亞朵把籌備中的酒店項目作為一個項目融資,在眾籌平台上發起眾籌。投資人可以出資1萬到10萬元不等,參與新亞朵酒店的股權融資,並獲得經營分紅

為什麼這麼火?

  1. 一個人的參與款是10萬元,參與人數會更廣泛
  2. 除了投資收益外,參與眾籌的投資人,還可以獲得對應等級的酒店消費收益
  3. 歷次亞朵酒店發起眾籌,最熱烈的支持者是亞朵酒店的用戶和忠誠會員

這種【投銷者】模式成了亞朵品牌擴張中最重要的盟友

亞朵在流量的創新:

  1. 透過眾籌這個新要素,讓有能力搞定房子的房東,不會因為啟動資金而被阻止開酒店
  2. 透過眾籌這個新要素,讓上萬人成為投資參與亞朵建設的小股東,這群人是亞朵的鐵粉、死忠粉和帶路粉

新要素三:IP酒店

亞朵在流量的另一個創新

在影視行業,這兩年IP特別熱,因為IP就是情感觸發,就是場景,就是流量

亞朵和吳曉波合作的亞朵∙吳定義為【社群酒店】,藉此經營社群活動、閱讀空間和場景電商

利用吳曉波的品牌場景和《吳曉波頻道》已經建設的社群流量,優化入住轉化率

亞朵計畫未來10%的酒店是IP酒店,因為地段自帶流量,IP也自帶流量

新要素四:場景電商

你在亞朵酒店體驗到的東西,例如枕頭、床墊、洗髮水都是可以買的

亞朵的空間定義不僅是休息空間,也不僅是基於用戶體驗地圖優化的峰終體驗,而且還是用戶在不同的地方體驗各種生活新產品、所見即所得的電商空間。用戶體驗沒有很大變化的亞朵酒店從經營角度來講,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物種。

因為亞朵的流量模式、融資渠道、收入來源都發生了變化,使它與傳統酒店業有了完全不同的騰挪空間和借力點

你以為亞朵在做酒店,其實亞朵在做社群共創的實景電商

26三級火箭:深度講解互聯網降維打擊

你是追求無限上升的快感?還是想在人類的天空上放一顆星星?

商業模式的三級火箭:

第一級火箭:搭建高頻的頭部流量

第二級火箭:沈澱某類用戶的商業場景

第三級火箭:完成商業閉環

案例:羅輯思維

第一級火箭:羅振宇堅持多年的免費脫口秀

第二級火箭:得到APP,沈澱用戶的商業場景

第三級火箭:得到APP內的付費產品

案例:奇虎360

第一級火箭:免費殺毒工具,利用這級火箭打破持續10年的殺毒軟件三國鼎立的局面,成為用戶量最大的安全工具

第二級火箭:從免費殺毒工具變為安全網路平台,進而推出360安全瀏覽器和360安全網址導航

第三級火箭:最終承載的商業閉環,從安全瀏覽器和網址導航的廣告收入,獲得企業的經營利潤

案例:小米

第一級火箭:手機

第二級火箭:一系列的零售場景,小米商城、米家、小米之家、小米小店

第三級火箭:???

你以為你在和雷軍比手機,其實他只是拿手機做頭部流量。你要賺利潤的東西,並非是他人要賺錢的地方。面對這樣的競爭者,傳統的生意套路會失效

玩三級火箭有四個必要條件:

  1. 第一級火箭一定要高頻應用。三級遞推一定是高頻推低頻
  2. 通過第一級火箭獲得大量用戶之後,要快速展開一個能夠沈澱用戶的商業場景
  3. 操盤三級火箭的人,一定是個勢能積累到一定程度的人。首先,他要有強大的融資能力。一級火箭是不賺錢的,你需要用免費來支撐一個龐大的用戶服務系統,還要保障用戶滿意。沒有勢能的人,很難募到這個規模的錢。其次,當一級火箭鋪開頭部流量,它需要快速張開,短時間聚攏資源的能力是要有一定勢能積累才能做到的
  4. 操盤三級火箭的人,一定是個狠人。你的一級火箭就是搶流量的,就是把別人河裡的水都搶到自己的水渠裡,成就自己的河流生態。

如果不是狠人,不是積蓄已久的人,不是有高頻應用場景的人,不是能承受指責的人,沒法玩三級火箭

三級火箭的原理

火箭是靠自己把自己推起來的,就跟我們這些沒有靠山的創業者一樣

火箭為什麼是三級的?如果火箭只有一節,因為火箭的質量與重力的原因,它的動力是無法使火箭突破大氣層的。解決方案就是做一個動態系統,噴射燃料,拋出火箭殻,降低負載。

火箭級數多,需要的燃料越少。但每增加一級,不可控程度越高。如同商業,模型過於複雜,變現鏈條過長,就容易玩脱了。

所以,三級火箭是一個成本和可控性平衡後的選擇

在人類的天空放上星星

火箭是自己把自己推起來的,它的一級就是一個巨大的燃料堆,目的是給自己製造勢能

但火箭的目的不是飛得越高越好,而是為了放衛星,是為了把一顆星星放到星空上

無數有權有錢的人,擁有巨大的勢能,但很多人只是享受無限上升的樂趣,所以當他們勢能耗散,也很快被遺忘

案例:諾貝爾

第一級火箭:諾貝爾一生的財富和心願

第二級火箭:忠實執行的管理機構

第三級火箭:一次次發放的獎金,往人類的天頂上安放星星

我們的一生,追逐金錢、創建人脈、獲得權力、積蓄勢能,一切其實成就了你的勢能,打造了你的一級火箭。但是你的一生是無限享受上升的樂趣,還是想放一顆星星到人類的天頂上?

27顛覆式創新:成敗價值網

一家企業,成也價值網;敗也價值網

企業是其賴以生存的價值網的某一節點。不管人還是企業都生活在一個網裡

《創新者的窘境》

真正決定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是市場價值網,而非管理者;真正主導企業發展進程的是機構以外的力量,而非機構內部的管理者。管理者只是扮演一個象徵性的角色

企業真正的管理者,就是識別自己賴以生存的價值網。這個管理者應該建立一個好的組織結構,它的每一個組織部門,都是為了和某一個社會價值網的分支進行資源對接而設計的。

馬化騰說:「也許你什麼錯都沒有,只是老了。」

很多沒落的企業,在自己的價值網上依然是優秀的,什麼錯都沒有,只是它的價值網過時了;搭載在新的價值網上的企業,實現了顛覆式創新。

就好像你是你社會關係的總和,你的社會關係哺育塑造了你,但同時他們也鎖定、限制和束縛了你。

企業級商用IBM顛覆了科硏用UNIVAC;PC顛覆了IBM

價值網的三大要素

混沌大學專門講顛覆式創新的李善友教授,他對價值網的解釋是:價值網裡,至少有三個角色:客人、對手投資人

這三個核心力量,加上其他千絲萬縷的牽制,牢牢地捆住一個大企業

客人:客戶是最重要的資產,但也可能是我們最主要的創新盲區。所以資源分配流程不是管理者定義的,而是來自價值網中的客戶需求與對手擠壓。並不是有技術、有人才就是什麼都能做

對手:生物學說共同進化,兩個人與其說是相互競爭,不妨說是跟競爭對手構成一個網,我恨你,你恨我,互相作為參照物,誰也離不開誰,眼裡全是競爭對手。其實我們應該驚醒。我們會被思維遮蔽,真正纏住你視野的,有時候不是客戶,而是你的對手。

投資人:資本所要求的增長是個魔咒。比如,聯想2014年財務報告很漂亮,但是之後股價卻大跌,為什麼?因為沒有達到分析師預測的增長

在資本的增長壓力下,大公司很難進入小市場。李彥宏說過,對於百度來講,低於1%收入比例的市場是不看的。

特斯拉做電動車的時候,銷售額佔據大型汽車廠商銷量的不到1%。所以,大型汽車廠商會因增長魔咒的控制而眼睜睜地放任特斯拉的崛起。

而小市場一旦啟動指數級的爆發增長,大公司就再也追不上了

組織心智

一家企業會形成自己整體思考問題的方式,就是組織心智,一但形成,很難改變

《創新者的窘境》的克里斯坦森的說法是,良好的管理恰恰是他們未能保持行業領先地位的最重要的原因

所以,所謂管理得好的公司,往往是與現有價值網的緊密對接。響應現有客戶需求,緊盯對手,滿足投資人。所有的弦都繃得高效、流暢,沒有冗余和浪費,管理得無比完美。整個公司的管理設計,都是為了高效服務現有價值網

然後就這樣長期循環下去。資源要這樣安排,組織流程必須這樣才合理,財務評估要按照這種價值判斷,以上因素加在一起,就形成

組織心智!

一系列在這個組織無比合理的決定,讓曾經偉大的企業,無法從現有的價值網中逃出來。

一個組織的心智模式定下來就真的很難以改變,像我們的基因一樣看不見,但決定組織的整體思考方式

如果是一個新的增量市場,意味著這是一個新價值網。傳統老企業的組織心智不一樣,所以它沒有辦法和你一樣去做出反應,因此我們創業者充滿機會

諾基亞對手機的定義是通信產品,iPhone對手機的定義是互聯網手機是移動互聯網的終端。看上去是一樣的產品,但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兩張價值網

諾基亞曾經是手機霸主,遇到蘋果,就是遇到了非連續

非連續,就是整個社會在發展,整體社會能力升級,新的需求被釋放催生的新價值網

顛覆式創新最重要的標準就是,是否開啟了一個新價值網,也許它剛開始很小,不到傳統企業的1%

但是,一旦開始,就不可逆

顛覆式創新是屠龍術,是產生新帝國的機會

第五模塊總結:

  1. 用戶價值公式:用戶價值=新體驗-舊體驗-用戶遷移成本,存量市場的打法就是拼體量,創業公司唯一的機會就是創新,去增量市場。
  2. 未來已來,只是分佈得不均勻:其實我們需要的很多解決方案,就在你旁邊已經出現了,需要的是你的思考和洞察。
  3. 新要素、新物種:所有的新產品,都會有些新要素,有些是產品本身的升級,有些是把整個社會升級的新能力納入企業,使企業看上去在提供原來的服務,但它的內在商業運作原理已經非常不同,甚至已經變成了一個新物種。
  4. 三級火箭模型:第一級火箭是頭部流量;第二級火箭是沈澱用戶的商業場景;第三級火箭是交易變現。
  5. 顛覆式創新:創新模式的帝王術,開啟新的價值網。

28看產品的微觀、中觀與宏觀視角

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產品高手?怎麼評估這個人厲害在那裡,不厲害在那裡?

人的能力分為三種:

微觀體感:長時間練習,練就高手的判斷

中觀套路:從大公司裡學習做事的招數

宏觀能力:帶大隊伍打大仗的能力

中觀套路:學習招數

第二模塊之後的內容,有大量的套路:用戶畫像、痛點和癢點、整體流程圖、用戶體驗地圖和服務藍圖

大公司是學習套路的好地方。一家高手能系統培養某一類人,說明這家公司在這個領域有與眾不同的套路,比如:聯想出銷售、騰訊出產品經理、阿里出運營、百度出技術

所以大學畢業去大公司是有價值的,因為套路有價值。套路像武功招數一樣,是前人總結的有效經驗

除非你打算在大公司待一輩子,否則最好不要超過5年。因為大公司教你套路的同時也會深深把你角色化,讓你只能作為系統的一個角色,習慣系統內生存

套路可以讓你更有章法地展現自己,更容易搞定面試官,成為系統內按指令行事的公司中層

靠套路成不了高手,因為一件事做到什麼程度,多一點少一點的刻度,有領導控制,有系統控制

但是如果你想自立門戶,博得名利,那麼你面對但是整個市場的競爭與用戶的分流。你每時每刻,都需要面對每一個細節的取捨。沒有人告訴你可以了,沒人告訴你對與錯,甚至用戶給你的反饋都是混雜的

微觀體感:成為高手

成為自我決策的好手,持續迭代,持續優化

每一個微小動作選擇疊加起來,就是你拿出來的產品,就是你活出來的樣子

我們做每一個細小選擇,靠的是微觀體感,就是真實地感知每一個微小瞬間

前面的課程很多是講微觀體感的,尤其是第一模塊

產品是一種被動的藝術。一個產品只能在被動中,默默把握每一個微小的主動機會,在每一個接觸的瞬間,每一次的交互裡,讓用戶順暢地深入下來

達芬奇為什麼要練習畫雞蛋?用普通人的視角來看,雞蛋都一樣。但要是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,就要不斷練習,在最不容易建立觀察的地方,建立每一個微小處的覺察

  • 反思什麼樣的設計才能讓用戶滿足?
  • 復盤用戶是否產生了防禦心?
  • 為什麼會在這裡卡頓?
  • 產品應該怎麼做才自然?

成為天才的一萬小時都是在建立細微的微觀體感,建立長在自己身體上的真實感覺,眨眼之間的好惡判斷

很多愛好者、發燒友是有微觀體感的,他們需要補中觀套路,才能夠有系統、有層次地釋放他的感受

而在大公司也好,看書紙上談兵也好,擁有了中觀套路的人,一定要補微觀體感。否則,說起來都對,做事卻都不到位

宏觀能力:打大仗

這套課裡的點線面體、創新模式都是宏觀能力

幾家定位相似、體驗相似的產品,靠優化用戶體驗,其實是無法終結戰爭的。大仗拼勝負,靠的是宏觀能力

練好套路,在大公司做到中層沒問題。要想自己為結果負責,開門立戶創業,必須有長在自己身上的微觀體感。沒有微觀體感,靠套路判斷,就是自欺欺人。但打大仗,做頂級高手,其實宏觀能力也要強。

29人生邏輯大於商業邏輯

商業是以利益為中心的,人生是以意義為中心的

【點線面體】的戰略選擇固然重要,但正確的判斷不一定是你的機會。所有的【風口爭奪戰】挺到最後並飛上天的那個,其實真沒有誰是碰了運氣的豬,全部是創業了好久,磨練了好久的老手。

雷軍做小米是談飛豬理論,把自我矮化成一頭豬,時刻提醒自己:

我個體能力只能達到這個點,如果我想大成,需要依賴機會、環境、勢能

確定性和不確定性

宏觀能力、點線面體的戰略選擇當然很重要。但是它是最重要的嗎?

世界是多維的,到處是此起彼伏的點線面體,各種機會呈現出的就是各種變幻,各種不確定。你會因為對於機會和利益的判斷,而在各種不確定中堅持多久呢?

那什麼樣的人、東西、感覺會給你確定感,讓你覺得可依賴,其實是極其重要的。

馬雲的組織觀,越往頂級,確定性越高:

三級組織是共同規則。一般的公司職員、學生、生產線工人、軍人、犯人等都是共同規則管理

二級組織是共同利益。老闆和員工間是共同規則;老闆和股東間是共同利益

一級組織是共同信仰。初創政黨、初創公司

頂級組織是至情至性。桃園三結義

對一個產品的使用,對一個人的關係。持續收到確定感的反饋,就會覺得安全,覺得可以依賴。如果突然變得不確定,就會有被傷害的感覺。產品不要輕易改版

符合點線面體的大趨勢,固然是大成的標準;但如果你無法持續輸出確定感,無法讓人依賴,其實連小成都達不到

點線面體 v.s. 確定性依賴

依賴是一種真實的長期關係

你的父母、身邊的伴侶、創業合夥人,他們之間有沒有抱怨、不滿?肯定的。他們之間有沒有依賴?有的。

所謂【完美的產品】、【極致的產品】就像【完美的人】一樣,只是一種追求,但世上並不存在。重要的不是完美,而是對方要的那個確定性你是否還能提供,對方是否還依賴你,這才是關係的關鍵

【不確定性】是生活的一部分,是我們不能畏懼,需要勇敢擁抱的東西

創業就是要擁抱不確定;做產品也是擁抱不確定,並且有系統能力來消化這些不確定,為你的用戶提供確定性

【點線面體】是宏觀格局的判斷,是你做人生選擇題是可以採用的思考框架

如果內心沒有【確定感】,如果沒有人依賴你,你也沒有人可以依賴,點線面體、價值網、三級火箭這些創新戰略,即使你看到連也是空無而不可持續的。

其實正確的做法就是,自己真實能做到的。

商業是以利潤為中心,人生是以意義為中心

做你有內心確定感的事,人生邏輯大於商業邏輯

30產品連接客觀世界、過去與將來

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了

2018年之後,新機會屬於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科技公司,新品牌公司

“Make things, change things”、“create as god, work as slave”

這就是產品經理的人生

海中之鹽

缺乏專業化視角和專業能力會導致什麼呢?

從商業的角度來看,生活在海邊的漁民是古代最慘的人,他們只認識魚,而不知道在身邊滾滾而來的海浪裡,就有鹽,就有資源的本身

我們中國人一直吃土法製作的粗鹽(氯化鈉含量不足50%),直到1915年范旭東開辦九大精鹽公司,中國才做出了95%以上純度的鹽。中國人吃到像回事的鹽,才剛剛100年。今天我們對自己美食真實的自信,但是100年前連像回事的鹽都沒有,更談何自信。

所謂自信是在不斷的創造與反饋中建立的。鹽是如此;互聯網也是如此。

產品能力,大海取鹽

2011年,有兩個重要的產品,微信小米手機

微信的意義是什麼,對於每個人都有體會。

小米手機有兩個意義:

  1. 開起來低端智能手機的市場,直接推動連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。之後的一年2012年,被定義為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元年。
  2. 小米的極致化單品。社會化網路粉絲經濟的系列爆發,開啟連中國新品牌浪潮。

這7年,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,微信這種超級應用的拉動,中國8億人成為連高頻的網民

基於移動場景的商業O2O、新聞、娛樂都在重構。今天習以為常,成為生活依賴的應用,放到7年前,統統沒有

你有專業化視角,你有專業能力,你可以從大海裡取出鹽,你可以在一間會議室裡做出微信,你可以在一個小屋子裡定義出小米手機。自此,無數人有了不同的機會,無數人的生活因此改變。

這就是一個產品經理的榮耀

中國產品的大航海時代

互聯網的時代結束了。2018年以後,新公司應該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科技公司,新品牌公司。

--

--